学术研究关心的是由问题(problem)引发的疑问(question),而非问题本身。换言之,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作者而言,他们刚开始总会提出诸如“为什么劳动工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为什么残疾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为什么我们的政策无法实现相应效果”等问题。但要注意,我们确实要聚焦某一现实困境,但困境本身还无法成为学术研究,我们要明确区分疑问和问题。如果我们想要解决现实困境,比如“如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或“如何动员我们的志愿者”等,那么首先要去做一些诊断,也即去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基层志愿者无法被有效动员起来”“为什么劳动工人的权益在一些政策的引导下本应该得到保护,但是最后却没有得到保护”……只有基于上述思考,才能设计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一点尤其是适用于公共管理专业(MPA)的作者。(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学术论文的论题选择与研究设计》,专家:杨帆)
定义有正式定义和通俗定义两类:正式定义对于被定义的事物作严谨、科学的描述,对事物的属性、特征要给予说明;通俗定义对于被定义的事物往往只做浅显的比喻性的说明。当然,也可以同时用两类定义说明描述的对象。对某事物已有定义,可从不同专著或百科全书中,寻找最适当最严谨的概念;若对某事物下新定义,更要严谨,特别要注意对其内涵和外延叙述清楚。(摘自《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著者:周新年,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实证研究是一种范式,涉及很多研究方法。在国内学界,实证研究算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比如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众多大学举办了“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越来越多的期刊都更倾向于发表实证类教育论文。项目课题也是一样,建议大家在申报课题时,最好还是能涉及实证方法,完全依靠逻辑思辨做研究,目前来说已经不是很吃香了。要是倒退十几二十年,仅用思辨来研究教育可能没什么问题,但现在除非你是“大家”,是非常知名的教授,不然仅凭思辨研究是很难令他人信服的。除了一些特殊的领域,比如教育史、教育哲学类的研究可能没法太实证化,大部分研究其实都是可以使用实证方法的。当然,实证方法也不仅限于定量研究,也可以是案例、访谈等质性研究。(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教育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薛海平)
学术研究其实是个体力活儿。当我们选定一个论题后,接下来就要认真读文献。一个好的研究至少要有100篇文献精读作为基础。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深耕,那么就要读更多的文献。当我们文献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就能对该领域中文献的价值作出相对清晰的判断。很多研究生在刚进校时经常会说:“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一个选题?”“老师你能不能带着我去做研究?”这时我一般会说:“我可以帮助你去提炼一个研究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能不能做得下去,或者你愿不愿意去做,本质上是你自己的事情。”简单来说,老师只能够提供一个方向上的引导,而不能直接替你决定。因为功夫下不到位,没有足够数量的阅读积累,研究是很难做下去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术研究很公平,你只要付出了,最终肯定会得到结果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学术论文的论题选择与研究设计》,专家:杨帆)
建议各位年轻学者在课题申报时,不要总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可以按照“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原则来申请。课题申报类别很多,有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还有一些市级课题。我们可以从对自己而言难度较低的开始申报,若是很难直接申报国家级课题,就先从省部级、厅局级开始,再就是去申报青年项目。一般来说,申报青年项目的话,你竞争对手的条件可能和你差不太多,大家都是青年学者。但如果你去申报面上项目,或者重点项目,那就有可能要和知名专家一同竞争,你的竞争力肯定要大打折扣。(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教育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薛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