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要做到“点面结合”。这个点无论多小,它都要有一个面或视野可以扩展出来。问题意识可以很泛化,同时也可以很具体化。举个例子,印第安文学从早期的口述文学开始算起,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口述文学在几百个部落里面都有不同的文本表征。就比如说唱,一个印第安人在仪式中唱着歌,然后跳着舞。这一过程中,他会做一定的祈福仪式,具有很强的超越性。我们从这里面就能够看到所涉及到的文本性,他的韵律节奏,包括音调以及一些相应的色彩、空间、结构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国社/教育部人文社科/省社科课题选题与申报高端论坛2023: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外国文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陈靓)
文献整理基本包括摘要记录法(总结法)、表格记录法以及思维导图法。第一,总结法就是在每精读完一篇文章后,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就可以借助电子文档记录其核心内容,包括研究方法、结论等。第二,当我们记载了很多精读过的论文之后,比如我们读了十几篇关于某一个研究方向的论文之后,那我们对于这一方向目前不同的学者做的事情,就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当论文不断地积累之后,就需要用表格去进行一个导航的工作。也即,我们要将自己对所精读的每一篇论文做过的总结,再简单梳理一下。这时就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去整理论文的作者、标题、研究背景问题等信息。第三,思维导图既可以用在某一篇具体的论文里,也可以用在某一领域内的文献中。简单来说,前述第一个“记录法”和第二个“表格法”所提到的操作,我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都可以做到。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可视化的方法,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青睐,是因为我们从图中可以知道各篇文章之间,以及文章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文献阅读、整理及总结》,专家:欧阳璠)
我们在看“二十大”报告时,会发现自身学科的关键词会被提及和确认。但同时,我们要注意去主动关联我们自己的理论界定,以及相应研究领域中的某种定位和描述。这其实就是问题导向。而习近平所谈论的问题导向或问题意识也通行于我们当下的研究中。我们的研究也要以问题为导向,比如,搞文学可以非常“学术”,或者非常“高山流水”,就比如主体问题、身份问题等。有的问题可能的确是我们先预设了一个理论框架,然后用自己的文本去证实这个理论。然而,我们搞文学研究的任务并不是用文本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而是用理论去挖掘文本的多元性。 (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国社/教育部人文社科/省社科课题选题与申报高端论坛2023: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外国文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陈靓)
这里的“硬伤”主要是指错别字和表述问题。“雅俗共赏”,是指具有深刻的思想、严密的逻辑,而不是理论阐述上的深奥晦涩。如果用大量的抽象语言和专业术语来表达,别人会很难理解,甚至有些人自己都不理解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却直接去用了。 在学术表达上要做到“小同行感觉深刻,大同行感觉明白”。小同行是指我们所在小学科的同行,我们写的东西得让他们看了后感觉研究问题有深度,值得去研究。大同行是指整个大的学科领域(比如管理学)的同行,要让他们能看明白我们写的内容。因此,不要刻意去使用一些看似学术性很强,实际上非常生僻的词语去进行表达。(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
“选题为王,方法合理”是说,文章选题要好,方法只要合理,文章就能发表。越传统的方法越可靠,不要求方法多花里胡哨,不要求方法用最新的,只要方法合理就好。也就是说,我们用越传统的方法,审稿人越不可能说我们的方法存在漏洞,因为这些方法前人已经验证过了。如果我们使用了一个传统的方法,审稿人觉着这些方法已经很可靠了,就不会找方法的缺陷了。所以说,方法可以很传统,主要还是看我们的选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量化方法在SSCI论文中的使用技巧与写作应用》,专家: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