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目要流行。题目只有达到一定的流行程度,才可能对接上期刊编辑们的偏好。而期刊编辑的偏好实际上与当下趋势脱不了关系。此外,要将这些“流行的题目”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结合。第二,引言看意义。引言部分可以以背景来写,通过背景展现我们写这篇论文的初衷与现实意义。第三,摘要需浓缩。如果不知道如何写摘要,可以写背景资料。但是,摘要不宜写得太多,可先呈现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下现在有哪些成果、未来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第四,正文“三段式”。国内的论文基本都是“三段式”:问题-原因-对策。即,存在哪些问题,什么原因导致的,以及提出了哪些对策、建议。第五,结语不重复。结语不要与引言、正文、摘要部分重复,要让人读起来意犹未尽。(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111讲《文献加工与提纲展开》,专家:何义珠)
首先,结论要言简意赅。需要总结研究的动机、目的,即我们所做的工作以及我们发现的东西;陈述关键结论,请勿在结论中把文献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其次,最重要的部分是揭示研究结果的含义。也即,我们的发现能否支持所给定的理论、解决理论争议问题、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或设计新策略。如果能的话,那我们就可以针对社会或其他主体等更广泛的含义进行讨论。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夸大研究结果。(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119讲《怎样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专家:Ali M.Kutan)
第一,要尽可能地自我表述。第二,我们提炼出来内容,一定要能体现核心。第三,我们可以通过绘制表格的方式,来整理重要信息。总之,当我们看到一篇文章时,如果发现自己与作者观点一致的时候,可以与之融合。对一篇论文的脉络进行梳理以后,我们需要对文章进行点评、总结,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个点评是自我表述出来的,所以可以直接在论文中使用。当我们完成一篇实用的科研读书笔记之后,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快速复用。(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111讲《文献加工与提纲展开》,专家:何义珠)
第一,主题要突出,言简意赅。比如《中国书画装裱史研究》,短短9个字就把主要研究问题呈现出来了。第二,不加副标题。如果我们想体现理论视角或者背景,可以表述成“基于……视域/背景下的……研究”。第三,要有视觉冲击力。比如《马拉喀什条约下盲文通用字体研究》,评审看到这样的题目就觉得该研究很有创新性,可能以前没有人研究过或者至少自己没有见到过这样的研究。第四,要有悬念。比如《基于算法感性的数字电影美学研究》,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就会比较好奇——什么是“基于算法感性”。专家们也会觉得这个词很新颖,就会吸引他们继续往下看。但是,所谓的新颖并不是自己去创立一个体系,而是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去设置悬念。(摘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系列讲座《艺术学教育部项目申报书论证与撰写在线研修班(福建工程学院)》,专家:张嫣格)
通过学科视角进行论文选题,要看选题所涉学科是单一的、交叉的,还是新兴的。以“跨界融合”为例,自2015年“跨界融合”被提出以来,交叉学科选题越来越有前途。做交叉学科选题,可以借鉴另外学科好的理论与方法,甚至包括前期的研究成果。如果用交叉学科做选题,应尽量提高交叉的深度,即“文理合作”,或者做一些技术与文化的合作。 而新兴学科的选题在加了“新”字之后,一是重视程度不同了或是发展的路径产生了变化;二是涉及的要素增多了、更有信心了。如果以新兴学科视角作为选题切入点,我们一定要先明晰新、旧学科的区别,以及提出新学科的目标、期望是什么。只有这样,从新兴学科视角切入获取的选题才有研究意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110讲《论文选题的四种方法与三种途径》,专家:何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