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选题时之所以“愁”,不是愁题目和选题,“愁”的是意义所在、创新取向以及可行程度。“意义所在”是指选题是否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创新取向”是指选题的创新点是什么;“可行程度”是指选题是否能够做下去。以上这“三愁”的解决,关键要靠“问”,问自己、问专家、问同行。如果问专家,可能专家会帮助我们找出来几个拦路虎,这些“拦路虎”的存在可能会使得研究过程无法顺利开展,如果这样我们就可以及时止损,再去思考其他的可行选题。所以,大家一定要多问,甚至可以去问跨领域的专家,也许他们会给我们提供不同的思路和意见。另外,也可以去问已成功申请课题的同事或者朋友,他们往往也可以提供一些比较好的建议。(摘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系列讲座《艺术学教育部项目申报书论证与撰写在线研修班(福建工程学院)》,专家:张嫣格)
对往年课题立项进行跟踪式观察和梳理是比较重要的,通过这些参考系,我们可以掌握课题选题的平衡尺度。比如,我们的课题选题尺度是大了还是小了,选题的视角如何,等等。通过参考成功立项课题以及课题指南,我们还可以评估自己的选题。建议大家找到该课题项目至少近三年的立项情况,可以通过参考别人立项的选题方向、课题指南的指示方向,思考自己的选题方向,优化我们的课题选题。除此之外还可以参考课题指南,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虽然没有课题指南,但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年度规划和青年项目均有课题指南,我们可以参考这些课题指南。(摘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系列讲座《艺术学教育部项目申报书论证与撰写在线研修班(福建工程学院)》,专家:王秀伟)
选题要注重对学界聚焦点的分析,即要去分析学界目前主要关注的领域和方向中,哪些属于前沿性的问题。从课题申报立项和学术论文写作发表的角度来看,两者具有相似之处。也即它们都需要瞄准学术研究的前沿性问题,才能提高立项和发表的成功率。所以,我们需要关注并梳理社会聚焦的主流方向。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思考,自己想去研究什么,自己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之后还要去思考,如果我们想研究的,或者自身所具备的相对优势与主流研究方向完全不搭,应该怎么办。总之,一定要去了解整个学科的主流研究方向,清楚当前学界研究热点,思考如何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切入或者融入到主流方向中,探寻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摘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系列讲座《艺术学教育部项目申报书论证与撰写在线研修班(福建工程学院)》,专家:王秀伟)
“大众方向”是指,选题的研究对象普遍,适用性、推广性都很强。例如,“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文学作品分析”都是大众方向的选题。而沿着“稀缺或冷门”这个方向做选题,有个特点是“翻旧账”,也就是与“大众方向”相结合。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为例,书中的“旧账”跟“新账”有契合点,可以“旧瓶装新酒”,将这些稀缺、冷门的观点与“乡村振兴”等选题相结合,甚至与“文化发展”“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党组织建设”等“大众方向”相结合。另外,我们也可以围绕一个大众方向去研究小群体的人物等“冷门”问题,因为小群体视角能使研究者们更好地切入,从中挖掘出新选题。并且,观点的“嫁接”也会更容易。(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110讲《论文选题的四种方法与三种途径》,专家:何义珠)
在寻找选题时,可以按照“研究基础+新颖方法+关键词表”的模板来进行。“研究基础”主要是指自己的前期基础;“新颖方法”是在匹配相关关键词后的方法创新;“关键词表”是指我们整理近三年社科题目后,所得到的相关关键词集合。另外,立题一定要关注党和国家的战略以及宏观政策导向,因此强调的需求侧是高度吻合宏观战略与政策导向的重大应用问题。这就要求大家要扎扎实实地研究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深入研究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且要反复研究相关的近几年的申报指南与立项选题,并把这些政策热点与研究基础高度结合。(摘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系列讲座《艺术学教育部项目申报书论证与撰写在线研修班(福建工程学院)》,专家:张嫣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