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不能只看自己学科的文献,还应关注其他相邻学科。这才是所谓“守正”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那么无论是写论文还是进行项目论证,都会有很精彩的表现。大家需要不停更新自己的研究,做到系统性和汇通性。以中国文学为例,它一直强调汇通性的视野。比较文学也并不是一个方法论,而是一个主体论。汇通性应该进入到每位学者自身研究素养的培养当中,也应该进入到我们平时的文章阅读,乃至知识结构完善的战略过程中。这样一来,不仅我们的研究成果、思路会得到更多认可,同时也能够对我们日后的学术规划进行很好的展望。(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外国文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陈靓)
各个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办刊方针往往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如果盲目投稿,从时间周期来说,会浪费很大的时间成本,同时投稿的命中率也是非常低的。现在我们国家公开发行的期刊就有五千多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有三千多种。由于学科专业、出版地、主办单位等因素不同,每本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办刊特色。因此,大家必须对期刊特色、风格有一个基本了解,尤其是对每一本期刊的优势特色栏目、研究重点、发文重点、组稿计划要做到心中有数。论文只有和目标期刊的办刊定位、办刊宗旨、发文偏好相契合,才能提升投稿的命中率。(摘自高校教学研究论文写作与投稿线上研修班《从编辑的视角看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小梅)
研究目标实际上是对研究内容的提升和呼应,大家一定不要忽略研究目标的写作。研究目标的字数不宜太多,有些细节可以在研究内容中去写,但是我们要把研究目标的可操作性以及具体可行性呈现出来。相对于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的可操作性要更强。它要与研究内容形成呼应,并且是在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一个提升,也就是说,要写清楚本课题研究这些内容是想实现怎样的目标。因此,研究目标相当于是对研究内容的总结提升,其重要性值得我们去关注。(摘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系列讲座《艺术学教育部项目申报书论证与撰写在线研修班(福建工程学院)》,专家:张嫣格)
审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见可能有很多,我们要能敏锐地捕捉到这里面的重点信息。可能有一些审稿人提出的要求,他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去改进。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就还有机会,如果我们做不到,就会直接被毙掉了。通过审稿人给我们的意见反馈,我们是可以知道某个大修意见是否可以实现的。当然,这需要我们去捕捉一些重要的提示信息。只要我们捕捉到了审稿人脑中的情景是什么样的,知道根据什么样的模板就能做到位,这样一个重点被我们找出来后,就能顺利地实现对改进目标的突破。(摘自《经济学论文写作与发表在线研修班》 专家:荣健欣)
建议大家在梳理文献的时候,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去展开。文献综述想要重点论述哪几点内容,我们就可以把它分为几类,然后分类去梳理各自的文献。这样,专家在看的时候就会比较清晰。另外,建议大家在重要的文献或者重要论述处做加粗处理。还有像课题本子的行间距、字体的大小都要去进行一个合适的处理,增强课题本子的易读性。 课题文献综述增强易读性,还需要注意“述”“评”两者的结合。经常会有老师尤其是青年学者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容易有“评”没有“述”。大家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明确各部分分别要写什么。这样专家在看的时候就能清晰看到“述”“评”是什么,课题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课题研究的目的就能体现出来了。(摘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系列讲座《艺术学教育部项目申报书论证与撰写在线研修班(福建工程学院)》,专家:张嫣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