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问卷调查问题时,应尽量让受访者感觉所有的答案都是合理的,不要让他们知晓你所期待的或想要的答案。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或具有既定观点的问题)指的是,那些通过措辞引导受访者选择某个答案,而非其他答案的问题。引导性问题种类较多,例如,“你不抽烟的,对吧”,这种问题会引导受访者回答“不抽烟”。可以将具有引导性的问题陈述为一个可以引出肯定或否定答案的问题。例如,“市长应该花费更多的税款来保持街道的良好状态吗”,这样的问题会引导受访者给出“不赞成”的答案。而“市长应该解决我们城市坑坑洼洼、危险的街道问题吗”,这样的问题则会引导受访者给出赞成的答案。(摘自《社会研究入门》,作者:劳伦斯·纽曼,九州出版社,2021年3月第1版)
论文选题在确立之时,需要有逆向思维,即从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升级到创新思维模式,摆脱思维定势,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与审视,从而实现选题创新。论文选题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的思考。第一,反常识。超越常规认知,站在常识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第二,反依赖。对现有观点大胆质疑,体现独立思考。第三,反定式。进行创新思考以突破惯性。第四,反惰性。以“求知”心态来探索求证。第五,反从众。对观点争议进行批判性思考。学者们需具备逆向思维意识,在平时的选题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多多练习,从而获得更多更具备创新性的选题。(摘自《论文选题的五种逆向思维》,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3月6日)
在引用文献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某一观点是否需要标注文献”的界限在哪里,可以参照以下简单的六条规则:(1)独特的观点。当某一具体资料中的观点或看法具有独特性时。(2)独特的结构或组织策略。即便观点是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但如果作者处理问题的方法具有独特性,或观点反映了作者独特的智力结构,就必须注明所引资料的出处。(3)某一具体资料中的信息或数据。如果从某一资料中收集到的信息属于事实、统计、图表等,那么就需要注明出处。(4)逐字引用的词语或段落,如果它体现了作者论证的独特性,就需要加上引号并注明出处。(5)不是普遍知识。任何时候提到他人作品中的观点时,如果它并非广为人知,就必须注明出处。(6)如有疑惑,便注明出处。注明出处总不会有坏处。(摘自《如何写出好论文》,作者:布莱恩·格里瑟姆,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第1版)
虽然阅读试验性研究报告的人主要是研究者本人,但是,研究者也应该把试验性研究的心得体会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即使是以备忘录的形式呈现。试验性研究报告与最终的研究报告的区别在于,试验性研究报告必须详细描述研究设计与实际研究程序之间存在哪些不协调之处。试验性研究的报告可以围绕这一内容,分几个小问题来写。如果有好多次单个试验性研究,那么一个试验性研究结束后,在其报告中要体现出下一个试验性研究中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善、提高。换句话说,报告中要包括下个试验的改进措施。如果按照这种方式,经过多次重复,那么最后一次试验性研究的试验方案,实际上就成了案例研究草案的原型。(摘自《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作者:罗伯特·K.殷,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第1版)
研究价值可分为理论/学术价值和应用/实践价值。也就是说,大部分研究问题会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理论层面,另一个是实践层面。但在实际情况中,有一些研究问题可能只会涉及理论层面,较少或者不会涉及实践层面,比如历史学、文学、艺术学这类人文学科;与此相反,也有一些研究问题只会涉及实践层面,较少或者不会涉及理论层面。虽然这两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但我们在理解研究问题、做课题申请时,需要将两个层面兼顾。如果只侧重于课题的一种层面,那么就会面对一个难题,即在课题写作过程中对另一层面无从下手。现如今,大部分的课题申请书都会明确要求我们写明两种价值,当然这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但是我们作为作者,目的是要申请课题、立项,所以必须要兼顾研究价值的两个层面。(摘自《课题申请书“研究价值”的两个层面及其写作技巧》,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