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问题的范围要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具体而微地指出研究问题的发展年代主轴线与主轴的转变之处,而且最好是有理论的依据,以明确指出本研究主题的主要概念及其重要性。特别是提出问题的陈述,以文字叙述研究问题的内容,如果是“实质的问题”,则要陈述问题的概念、理论和研究的实质内容,如果是“方法的问题”,则事关该问题涉及之抽样、工具设计实施程序和数据处理方法。(摘自《论文写作的通关密码》,著者:蔡清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论文写作过程中,常遇到选题大小的问题。通常选题不宜过大,选题太大作为一般研究者无法驾驭,很容易泛泛而谈。选题也不宜过小,选题过小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进而影响到研究问题的意义。“不大不小”比较中间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选题是最受期刊青睐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文献、方法与结论:论文写作的17个要点》专家:孙志伟)
对于学术理论刊物来讲:理论性研究、机理性探讨的论文,优先于一般应用性论文;解决本学科领域的一般性问题,通用性强、指导广泛、读者面广的论文,优先于具体解决某一狭窄应用领域具体问题的论文;创新性强但问题解决的不完全且没有人解决的论文,优先于解决得比较全面的常规问题研究论文;经过实验验证的方法,优先于数值模拟仿真的方法(同时考虑创新性);国际数据库主要检索学科的论文以及符合检索要求格式的论文,优先于一般性论文;高级别基金资助项目产生的论文,优先于一般项目或自选课题产生的论文。(摘自《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著者:赵大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第1版)
第一,反着说。针对某一问题,有ABC不同的观点,而我们认为这些观点都不够正确,都没有剖析到问题的根本,进而进行一种纠正式的研究来得出D观点。 第二,补充说。在ABC观点都对的前提下,针对他们当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补充D观点。 第三,接着说。与补充说接近但又不同,原有A观点中出现了abc三个小问题来作支撑,但我们又补充了def来进一步深化。 第四,重新说。之前ABC观点不够确切,值得商榷,可以把问题重新梳理,再得出D观点。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就某一问题而言,我们作为作者,经历的是编码与建构的过程,而读者要经历解码和解构的过程。我们的研究就是一个从建构到解构,反复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期刊论文投稿解惑与写作建议》,专家:崔丹)
田野作业是所有民族志研究设计最具特色的要素,这一途径塑型了民族志所有工作的设计。典型的民族志需要六个月到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田野作业。田野作业是在自然中探险。民族志学者从学习基本知识——当地语言、亲属关系、人口普查资料,以及即将被研究数月的文化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综合观察期开始。甚至当民族志学者想通过田野作业来检验其特定的假设时,也是用归纳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参见布里姆和斯派恩(Brim & Spain,1974)关于人类学中检验理论假设的探讨]。民族志学者的独特做法是提出比研究得出的具体发现多得多的假设。(摘自《民族志:步步深入(第3版)》,作者:大卫·M.费特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